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了,我们就高兴了”

乌海新闻 2024-04-23
“中国共产党就是人民的党,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了,我们就高兴了。

这是不久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考察时,对当地老乡们说的话。

人民群众生活过得怎么样、有没有富起来,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的事。

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,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,关心老乡们的生活,关注农业农村发展。

“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

还有什么困难”

延安是革命老区,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念陕北的老乡们。

党的二十大闭幕后,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延安,“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,还有什么困难”。

在延安南沟村,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乡们拉起家常。总书记对老乡们说,我在陕北生活了7年,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,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。

如今,看到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,目睹翻天覆地的变化,总书记说,“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”。

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中国共产党就是人民的党,就是为人民办这些事的,看到人民的生活好起来了,富裕起来了,有钱花了,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,老人们医疗有保障了,我们就高兴了。”


在当地一家果业集团工作的高鹏飞说:“感觉总书记就是我们陕北人一样,他说很多方言,他说到扁食,扁食在我们陕北方言中代表饺子,(感觉)总书记跟我们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很近很近。”

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常常走进田间地头,和老乡们拉家常。

2021年9月,在陕西榆林高西沟村,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,察看谷子、糜子、玉米长势。听到乡亲说“日子好了,现在白面、大米、肉都可以吃”,总书记笑着说:“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,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。

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,高西沟村村民高治周感慨地说:“总书记能听懂我们的陕北土话。农民的生活,他都懂着咧!”

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“农民情结”,曾说“无论我走到哪里,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”,“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,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”。

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措施,扶农民一把。今年8月,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,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。至此,2022年中央财政已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。

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,今年前三季度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,实际增长4.3%;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%;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,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持续提升。这些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
“这是最好的、最合适的产业

大有前途”

此次出京考察,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来到延安南沟村,除了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的生活怎么样,还有一个关注的重点,是乡村振兴。

对于乡村振兴,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。报告强调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。这次考察中,总书记重申了这一点。
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。发展特色产业,也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关键。

在南沟村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当地苹果产业。苹果园里,习近平总书记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,并详细询问了苹果种植技术、销售价格、村民收入等,老乡们一一回答。

南沟村包村干部张光红说,总书记问得很细致,问到摘苹果有什么技巧。当地一位村民赵永东示范了一下如何摘,“总书记亲手摘了一个。”

陕北的气候、光照、纬度、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,加上滴灌技术、矮化种植技术等不断发展,就地卖出,销路不愁。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乡亲们:“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,这是最好的、最合适的产业,大有前途。”

一个个苹果,催生出的是富民产业。

如今,延安的苹果销往全国,也出口到印尼等东南亚国家,甚至在中国空间站里也有它的身影。

这次考察中,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问到灌溉和用水问题。老乡们告诉总书记,他们通过筑水坝、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,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。总书记称赞说,这就是农业现代化,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。

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,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,乡亲们告诉他,最大的期盼就是“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”,“这个‘金扁担’,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。”

随着农业机械化、科技化不断深入,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,越来越多的延安农民正挑着“金扁担”过上了好日子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升。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%,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%;农机装备领域,目前可自主研制4000多种农业机械装备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%,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%,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。

打响种业翻身仗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一系列措施陆续推出,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牢。

正如总书记所说: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,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,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,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,让生活越来越美好。

“社会主义是拼出来、干出来

拿命换来的”

人无精神不立,国无精神不强。

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出京专程前往陕西延安,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延安革命旧址“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”,延安精神“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,要代代传承下去”。

此次到地方考察,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。

“一渠绕群山,精神动天下”,说的就是红旗渠。

上世纪60年代,河南林县(今林州市)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困境,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——红旗渠。

10万修渠大军,用近10年的时间,削平1250个山头,凿通211个隧洞,架设152座渡槽……红旗渠的建成,结束了林县“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”的苦难历史,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。

震撼人心的修建场景,被称为“十万大军战太行”。这里也孕育出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

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,“红旗渠就是纪念碑,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、不服输、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。”“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,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,永远震撼人心。”

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,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。走进红色革命旧址,重温峥嵘岁月,为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,踔厉奋发开创新的美好未来。

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,我们正逢其时、不可辜负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,社会主义是拼出来、干出来、拿命换来的,不仅过去如此,新时代也是如此。

在延安中学枣园校区,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,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
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“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”,到瞻仰延安革命旧址时强调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”,再到这次考察中强调“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”,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。

珍视宝贵精神财富,增强人民精神力量,在前进的路上,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!



来源/央视新闻

编辑/彭翔宇

校对/宋鑫

美编/张轶博 杨梦珂

初审/王默然 毛成财

监制/刘琳娜

主编/范鹏春

监审/陈涛

总监制/张杰

总策划/戴军

出品/乌海广播电视台


大家都在看习近平:共产党就是人民的党
离呼人员申请平台今日10点开通
油价将再度调整!

投稿邮箱 whsrmtzx@163.com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